-
沙场点兵展英姿 强国有我正当时——2024级新生军训结束 接受学校检阅
9月22日,中心体育场上戎装覆绿茵,军姿飒爽扬豪情。2024级新生结束为期21天的军训,进行军训成果汇报,接受学校检阅。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言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副院长杨博然,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大连理工大学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我校各书院、学院相关负责人,军训承训教官,新生辅导员,以及凌水主校区全体参训学员、开发区校区参训学员代表参加军训成果汇报大会。同日,盘锦校区2024级新生军训成果汇报大会在校区田径场举行。凌水主校区全体参训学员、开发区校区参训学员代表参加军训成果汇报大会盘锦校区军训汇报表演现场在庄严的升旗仪式中,汇报大会正式拉开帷幕。张言军接受大会总指挥的报告,发布指令“按计划进行”以国旗护卫队预备队为第一方阵的17支精英方队,依次走向主席台接受检阅。汇报表演首次以书院为单位进行。同学们军容严整、口号嘹亮、意气风发、斗志昂扬,集中展示新时代大工学子的笃行意志和昂扬风貌。在汇报表演中,同学们经过...
2024.09.23 来源: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
【创新在大工】生物工程学院科研团队开发干细胞胶囊创新药物并实现肺部纤维化的逆转
目前,临床上肺纤维化(PF)的治疗方案相当有限,只有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两种抗纤维化药物被批准并显示出缓解PF的疗效。然而这些药物不能逆转病理过程,恢复正常肺功能。针对这一难点,生物工程学院王华楠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创新的肺纤维化治疗方法,通过肺部给药微流体模板化的干细胞微胶囊,有效地逆转了炎症和纤维化损伤的进展。这项研究展示了干细胞微胶囊具有精准递送、可扩展性和个性化治疗等一系列临床优势,为干细胞治疗的临床转化提供了新的视角。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生物医学与材料领域Top期刊《生物材料》(Biomaterials)上发表,题目为《吸入式干细胞胶囊实现肺炎纤维化症状逆转》(Material-drivenimmunomodulationandECMremodelingreversepulmonaryfibrosisbylocaldeliveryofstemcell-ladenmicrocapsules)。论文第一单位为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王华楠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为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生张玉洁和赵媛。干细胞治疗的最...
2024.09.23 来源:生物工程学院 -
【师者如光】林皋院士:尽我的力量为祖国再多作一些贡献
1956年,林皋(中)在指导学生(资料图)2023年,94岁的林皋(左一)坚持指导学生他是我国著名水利工程与地震工程专家,我国大坝抗震学科的开拓者之一、核电结构抗震安全的资深研究者之一,他用73载坚持不懈的奋斗和坚如磐石的初心,筑起了一座座科技创新的“堤坝”,树立了一座座立德树人的丰碑。他就是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林皋。勤奋求索科技兴国他是勤学笃行、求实创新的教育家。林皋院士攻坚克难,探索科学前沿,长期从事水工结构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水坝抗震理论和模型实验技术、地下结构抗震分析和混凝土结构动态断裂技术理论研究方面,为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解决大坝、海港、核电厂等工程实际问题的关键技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林皋院士参与多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工程项目科研工作,在解决我国数十座大坝和核电厂的抗震安全评价关键技术上发挥了关键作用,推动我国大坝抗震研究跻...
2024.09.20 来源:辽宁日报 -
【学在大工】曲久辉院士做客“百川讲堂”畅谈饮水新视界
9月12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水协会荣誉会员曲久辉教授做客“百川讲堂”第256期,针对饮用水安全,带来《饮水新视界》专题讲座,从三个不同层面为切入点,介绍“水世界”奥妙。校长贾振元院士主持讲座。来自环境学院的300余名师生代表,以及各个学院的团支部青年、百川会员共同听取讲座。探微觉奥,以分子“视界”剖解“水世界”。我们真的能喝到单分子的水吗?曲久辉首先从水的微观“视界”出发,化繁为简,围绕水的四种分子效应,讲解水对人体产生作用的机制,为现场师生揭开了“水世界”科学面纱。纵析全局,打好饮用水安全“持久战”。联合国制定的2030年前让全世界人人能获得清洁、可负担的饮用水的目标,中国早在2015年便提前实现,成为全球发展中国家的典范。但饮用水安全仍是一场不可松懈的持久战,曲久辉深度解析了饮用水安全亟待解决的两大难题,即人类对于致病微生物的认识不足、有毒污染物...
2024.09.19 来源:校团委 -
【学在大工】力航学院空天飞行社团在CUADC北部赛区选拔赛中取得佳绩
,2024中国大学生飞行器设计创新大赛(CUADC)北部赛区选拔赛在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举办。学院空天飞行社团在指导教师周文雅副教授的带领下共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其中,限时载运组和固定翼无人机侦察与打击组表现尤为突出。限时载运项目组的李志远、刘金珅等同学首次摘得设计报告赛道一等奖(本赛道共设一等奖2项)。限时载运项目目标是在规定时间内使飞行器运输尽可能多的载荷,考验飞行器的性能、动力系统和结构优化。设计过程中,团队首先确定了设计要求,包括6分钟飞行时间、700米单次航程、200克以内的电池重量限制,以及承载网球的规格。飞机采用常规布局设计,主翼为梯形平直翼,辅以椭圆形翼尖以减少阻力,且通过多次气动计算,优化了升阻比和起飞重量。在结构设计中,团队使用轻木、碳纤维等材料,确保飞机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减重效果;动力系统方面,选择适合的电机和减速装置,通过仿真验证飞行性能。为实现高效装卸,设计了磁吸式...
2024.09.18 来源: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 -
【学在大工】我校学子斩获2024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微型无人机”赛道冠军
近日,第二十六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成功举办,我校段孝鹏、施遵宇、付佳祺同学组成的“dut-uav-DSF”团队在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张雪涛、创新创业学院王飞龙老师联合指导下荣获机器人应用赛—微型无人机赛道的初赛、决赛双冠军。由江俊龙、姚贺凯、张晨琳同学组成的“我心飞翔”团队在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张雪涛、庄严老师联合指导下荣获机器人应用赛—无人协同系统赛道的初赛亚军、决赛二等奖。参赛团队自主研发了高实时、精确的定位与建图算法,并训练了可靠的视觉模型,精心设计了鲁棒控制算法。在决赛的舞台上,我校参赛团队展现了无畏挑战、敢于突破的科技先锋精神。无人机在起飞后快速扫描了二维码,并通过视觉识别精确地完成了在目标靶的识别以及物块投递任务,迅速地完成了圆环的穿越,且精准地着陆在指定的降落点内,以1分15秒的满分成绩勇夺冠军,比赛成绩远优于其他参赛队伍。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是一项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全国性学科...
2024.09.18 来源: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
【师者如光】马瑞新:带学生走进软件行业一线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指出,新征程上,希望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的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师者匠心,止于至善;师者如光,微以致远。一个时期以来,大工新闻网以【师者如光】专题为依托,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陆续推出大工优秀教师至诚报国担使命、培根铸魂育英才的奋斗故事,激励鼓舞广大教师潜心育人、服务国家战略,争做“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今天,让我们走近软件学院马瑞新教授,一起来看他的奋斗事迹。三尺杏坛育桃李,一片丹心铸师魂。软件学院马瑞新教授从教2...
2024.09.18 来源: -
孔宪京院士遗体告别仪式举行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工结构工程专家、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原常务副书记孔宪京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9月10日21时45分在上海逝世,享年72岁。9月14日9时,孔宪京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市龙华殡仪馆举行。秋风萧瑟,草木含悲。14日上午,龙华殡仪馆大厅庄严肃穆,哀乐低回。孔宪京院士的遗像悬挂于大厅上方,巨幅挽幛“学为大师作育水利英才教泽永在;声名传世业著高坝抗震德望长辉”垂立两侧,正是孔宪京院士一生光辉的写照。孔宪京院士静静安息于鲜花翠柏中,身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沉痛悼念孔宪京院士”“孔宪京先生千古”的横幅挽联,无声诉说着全校师生、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对先生的不舍和追思。孔宪京院士逝世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蔡奇、丁薛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李干杰,以及李岚清、吴官正、刘鹤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分别致电表示哀悼,向家属表示慰问;怀进鹏、李晓红、郝鹏、李乐成、周波、申长雨、朱程清、熊茂...
2024.09.14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