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信息与软件学院科研团队在计算机视觉领域顶级会议上取得创新成果
近日,国际信息与软件学院几何计算与智能媒体技术研究团队在计算机视觉领域顶级会议上取得创新成果,相关论文被CVPR2023会议录用,我校参赛队伍在CVPR2023Workshop移动智能摄影与成像竞赛(MIPI)上夺冠。由国际信息与软件学院王祎副教授、樊鑫教授与RuiliWang(新西兰梅西大学)、何祥健(宁波诺丁汉大学)等合作完成的论文“Pixels,Regions,andObjects:MultipleEnhancementforSalientObjectDetection”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多重增...
2023.03.06 来源:国际信息与软件学院 -
材料学院研究团队在CaTiO3热电材料电热输运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材料学院王同敏与康慧君教授团队在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材料领域高水平学术期刊《MaterialsHorizons》在线发表了“EmergingHomogeneousSuperlatticesinCaTiO3BulkThermoelectricMaterials”研究论文,并评选为“BackCover”封面文章。热电材料根据自身的载流子输运特性能够直接将热能和电能进行相互转化,并且具有无噪声、无移动部件、体积小和长寿命等优点。目前热电材料广泛应用于热电偶测温相关领域,并在深空探测、便携式...
2023.02.14 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化工学院团队在高性能化学循环聚合物开发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11月8日,最新一期出版的《自然·化学》(NatureChemistry)发表了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徐铁齐教授和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EugeneY.-X.Chen教授的重要研究成果:基于偕二烷基取代戊内酯的可循环聚酯平台。该研究有望加速高性能可循环聚合物发现进程,推动可循环聚合物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从源头阻止塑料污染。塑料价格低廉、重量轻、具有延展性和耐用性,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但是,塑料自身的化学惰性使其在环境中长期积累造成...
2022.11.10 来源:化工学院 -
我校新获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近日,我校“低碳能源与碳封存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获批立项,这也是我校获批的第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低碳能源与碳封存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由能源与动力学院牵头建设,汇聚化工学院、建工学部等相关方向优势科研力量。中心针对碳中和领域关键卡脖子技术与国家战略需求,瞄准碳中和技术创新前沿及产业变革趋势,围绕低碳能源、节能技术、碳捕集利用封存等方向开展核心技术攻关;聚焦低碳能源开发与化石能源转化利...
2022.09.30 来源:技术研究开发院(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中心) -
我校团队在《自然》(Nature)上发布有关农药研究领域重要成果
10月13日,最新一期出版的世界顶级期刊《自然》(Nature)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杨青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龚勇研究员的重要研究成果:通过解析大豆疫霉菌几丁质合成酶的冷冻电镜结构,首次揭示了几丁质生物合成的完整过程,并阐明了尼克霉素抑制几丁质生物合成的机制。这是我国农药研究领域首篇发表在《自然》的论文。几丁质是由N-乙酰氨基葡萄糖构成的天然生物高分子,是真菌细胞壁、昆虫表皮等结构的...
2022.10.13 来源:生物工程学院 -
化工学院团队在人工光捕获材料开发领域获得重要进展
光合作用是地球碳氧循环必不可少的过程,对于生物界的几乎所有生物来说,这个过程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关键。以自然光捕获体系为灵感,科学家们设计了非常多的人工光捕获系统用于应对能源危机。一般来说,理想的光捕获体系应具有接近100%的能量转移效率以及高的天线效应(大于10)。目前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接近理想的人工光捕获体系仍然是一个挑战,建立高效的光能传递体系通常需要复杂的分子设计和大量的分子合成工作。近日,化工学...
2022.10.18 来源:化工学院 -
大连理工大学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名单,大连理工大学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大连理工大学是全国最早倡导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之一,自1990年以来,逐步形成了具有大工办学特色并在全国具有突出示范作用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提出了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创新实践、创业指导、价值引领“五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将创新创业...
2022.09.26 来源:教务处 -
【喜迎党代会】数量创新高!我校牵头完成的9项成果获2021年度辽宁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7月13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2021年度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我校成绩优异,共获得科技奖励20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辽宁省科技奖励一等奖9项,位列全省第一,并创我校历史新高。我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的9项一等奖包括:李俊杰教授牵头完成的成果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宋永臣、魏小鹏和沈胜强教授分别牵头完成的3项成果获技术发明一等奖,王安杰、薛闯、李钢、张桂勇和阎军教授分别牵头完成的5项成果...
2022.07.14 来源:科学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