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在大工】能动学院牵头项目荣获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理事会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举行了2024年度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能源与动力学院杨明军教授牵头完成的“天然气水合物降压开采相变传质理论与调控方法”项目荣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围绕水合物资源开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针对海洋天然气水合物降压开采过程中存在的水合物分解效率低、持续性差等瓶颈问题,从微-介-宏多尺度开展研究,并取得系列原创性成果,发现了降压分解过程水合物可逆相变演化规律,建立了含相变过程非平衡传质理论;提出了水流侵蚀相变强化与增渗方法,建立了多场协同调控与多气联采增效技术;建立了水合物降压分解物理与数值模拟系统,完成了南海试采靶区储层物性-试采特征评价,为我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杨明军教授长期从事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及CCUS相关研究工作,近五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在领域顶级期刊EES、Appl.Energy等发表SCI论文40...
2025.04.14 来源:能源与动力学院 -
【创新在大工】《科学》发表化工学院科研团队在负载型催化剂研制方面研究成果
4月3日,化工学院刘家旭教授团队与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苏际(JiSu)研究员、米克尔·萨尔梅隆(MiquelSalmeron)教授、大卫·普伦德加斯特(DavidPrendergast)教授及华中师范大学郭彦炳教授课题组合作在负载型催化剂研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Pt-Ce催化剂中氢化位点的形成驱动高效选择性氧化”(FormationofhydridedPt-Ce-Hsitesinefficient,selectiveoxidationcatalysts)在《科学》(Science)上发表。该研究表明在设计高效负载型催化剂时,需要精确构建金属与载体之间的界面结构,并充分利用氢在催化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刘家旭教授为通讯作者之一,团队科研助理闫思杨工程师为共同第一作者。在现代化工中,90%以上的生产过程需要催化剂的参与。催化剂的应用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提高新物质、新材料的合成效率,是化工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中,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在化学工业和环境清洁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催化过程的复杂性,催化...
2025.04.07 来源:化工学院 -
海岸与海洋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3月30日,海岸与海洋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大连召开。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华军院士,副主任欧进萍院士、金和平正高级工程师,王中林院士、杨志峰院士、张喜刚院士、胡亚安院士等19位委员参加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校长贾振元出席会议并向新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我校副校长张弛,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王厚杰,中国三峡集团科研院院长、党委书记刘笑驰等领导及共建单位骨干成员和实验室核心成员参加会议。会议由我校副校长王博主持。贾振元表示,大连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依托原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共建海岸与海洋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这一前沿科技创新平台,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作为实验室的牵头单位,大连理工大学承诺将始终坚持“四个面向”,深入落实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标准和要求,积极开展机制体制改革,全力保障实验室建设,携手各方共同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应...
2025.04.02 来源:海岸与海洋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 -
【锻造新优势】以AI赋能教育 DeepSeek“开学第一课”火热开讲
2月25日晚,由教师发展中心和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联合主办的大连理工大学AI赋能高等教育论坛(第二期)、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2024-2025学年春季学期开学第一课暨“能力超市”AI应用赋能篇正式启动,450余名师生在线下参与活动,5.2万余人次观众通过线上直播同步观看。活动首讲以“人工智能的热点与未来浪潮”为主题,由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执行院长、IEEEFellow卢湖川教授领衔开讲,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郭艳卿主持讲座。讲座以“国产大模型崛起”为背景,将DeepSeek的技术突破与高等教育场景深度融合。卢湖川系统回顾了人工智能发展浪潮,讲述中国人工智能产业从“基础层追赶”转向“技术层引领”的历程;深度解析生成式AI、大模型与智能体、具身智能等热点技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DeepSeek的技术突破与应用场景。卢湖川结合产学研案例,分析了AI4S作为科学研究第五范式的前沿性,同时介绍了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在此背景下...
2025.02.27 来源: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
【卓越发展】我校牵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启动
2月22日,我校牵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恶劣海洋环境下的具身智能系统精准感知与交互协同”启动会在大连召开。本项目由我校副校长罗钟铉教授牵头立项,联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安徽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多家单位共同承担。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于海斌教授等30余位领域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常务副主任刘克,信息科学二处处长吴国政等应邀出席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校长贾振元,罗钟铉,软件学院、国际信息与软件学院班子成员与项目组成员共同出席会议。会议开幕式由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赵珺主持,项目启动会由高文主持。贾振元向参会的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谢意。他表示,大连理工大学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积极推进“智能+”“海洋+”等新兴交叉领域建设,着力打造信息学科的战略增长点和驱动新引擎,力求锻造具有引领示范效应的独特优...
2025.02.24 来源:软件学院、国际信息与软件学院 -
【卓越发展】我校教授在《自然》上发表基于生物弹性状态恢复的触觉感官替代电子器件研究成果
11月7日,我校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工业装备结构分析优化与CAE软件全国重点实验室解兆谦教授(共同通讯作者)与美国西北大学JohnA.Rogers教授课题组、黄永刚教授课题组及西湖大学姜汉卿教授课题组合作,在《自然》(Nature)上发表了题为“基于生物弹性状态恢复的触觉感官替代”(Bioelasticstaterecoveryforhapticsensorysubstitution)的研究论文。这是解兆谦教授继2022年作为主要作者在《科学》(Science)发表“外周神经可逆传导阻滞的柔软且生物可吸收冷却器”(Soft,bioresorbablecoolersforreversibleconductionblockofperipheralnerves)一文后取得的又一项重要成果。该研究发明了一种基于生物弹性状态恢复的无线、低功耗、多刺激模式触觉皮肤电子器件,通过力-电-磁控制的双稳态及压扭耦合结构力学设计,可实现对皮肤不同深度触觉机械感受器的动态和静态、法向力和剪切力的多模式激励。该可编程多模式触觉激励的皮肤电子器件在视觉、平衡感和触觉感...
2024.11.07 来源: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 -
【卓越发展】学校建设首批105门智慧课程 加快推动教育数智化转型
为鼓励全校教师加快推进数智课程建设,建强用好大工数智教学平台,近日,学校公布首批智慧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立项名单,共105门智慧课程获批建设,推动学校在教育数智化转型方面迈出重要一步。本次课程立项旨在鼓励广大教师以大连理工大学数智教学平台为依托,全面推进数智课程建设,具体措施包括运用“小工”数字人和智能体、AI助教、AI助学等智能辅助教学工具,以提升教学成效,增进个性化学习体验及学生的成长体验;基于专业产出、能力图谱、知识图谱的构建与应用,实现能力导向、知识关联的展示及自主学习路径的设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增强实验教学,强化真实场景的模拟;通过AI辅助的教学评价系统,开展学情分析、考试考核系统及教学效果评估等。为加快推进数智课程建设,构建具有大工特色的“人工智能+高等教育”新生态。此前,学校牵头举办全国高校“数智赋能: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和变革创新”研讨会,聚焦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2024.10.31 来源:教务处(本科生招生办公室) -
【创新在大工】材料学院科研团队在界面原子行为调控领域取得新突破
近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董红刚教授、李鹏教授团队在异质材料连接界面原子行为调控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成果以《应变介导的缺陷工程诱导Fe-Al扩散偶内部原子快速迁移》(Strain-mediateddefectengineeringtowardrapidatomicmigrationinFe-Aldiffusioncouples)为题发表于国际材料领域顶级期刊《纳米快报》(NanoLetters)上,并入选当期封面。高性能Fe-Al异质结构符合高端装备轻量化发展需求,应用前景广阔。然而,在传统的热激发扩散状态下,原子迁移动力学具有滞缓的属性,导致Fe-Al异质结构成形制造受到严重制约。由于应变修饰的电子结构引入了高度的“非平衡”状态,该亚稳态可以促进空位生成及调控位错及晶界演化,从而调节原子迁移行为。但原子迁移过程中对晶格缺陷的精细结构敏感,因此,施加应变导致原子异常扩散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鉴于此,该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应变介导的缺陷工程诱导原子快速扩散策略,即通过累积轧制技术对Fe和Al施加应变...
2024.10.06 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