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在大工】材料学院科研团队在设计中高熵半哈斯勒合金方面再出成果
近日,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同敏教授和康慧君教授受邀在《国际材料评论》(InternationalMaterialsReview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半哈斯勒合金的热电性能”(Thermoelectricpropertiesofhalf-Heusleralloys)的长篇综述文章,首次提出开发具有“电子晶体—声子玻璃”特性的单晶中Half-Heusler合金设计策略。Half-Heusler合金作为中高温热电材料,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塞贝克系数和电导率之间的相互耦合以及高热导率限制了其热电性能的进一步提升。该论文详细阐述了优化Half-Heusler合金热电性能的策略以及限制其应用的关键问题,总结了其研究现状和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可为Half-Heusler合金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导。通过分析电声输运机制,将先进的制备工艺与现有的优化策略相结合,多自由度改善热电性能。文章首次提出开发具有“电子晶体—声子玻璃”特性的单晶中高熵Half-Heusler合金设计策略。半哈斯勒(Half-Heusler)合...
2024.01.22 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学在大工】我校学生团队荣获第十七届iCAN全国总决赛一等奖
12月24日,第十七届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北京奥林匹克塔拉开帷幕。经过层层选拔,软件学院、大连理工大学-立命馆大学国际信息与软件学院“惟医——个性化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精准定位与导航系统”项目在10380个全国参赛项目脱颖而出,在获得省赛一等奖基础上顺利晋级全国总决赛,并成功斩获全国总决赛一等奖。该团队由软件学院、大连理工大学-立命馆大学国际信息与软件学院任洁舒、李鸿宇、王艺超以及经济管理学院王杉、生物工程学院陈润泽五位同学组成,在软件学院、国际信息与软件学院刘斌教授,信通学院于昊老师以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杨梁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团队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立足临床,多次走访调研行业内需求和发展现状,深入手术室学习考察,从零起步,不断探索,最终设计出创新性与实用性兼备的个性化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辅助手术系统,并成功斩获本次大赛的一等奖。成绩的背后凝聚了校(院)团委、开发区校区创新中心、...
2023.12.29 来源:软件学院、国际信息与软件学院 -
【创新在大工】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极地装备结构冰载荷数值仿真软件ICE-SDEM发布
近日,在2023年中国国际海事技术学术会议和展览会上,我校与中国船级社、北京数码易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发布了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极地装备结构冰载荷数值仿真软件——船舶结构冰载荷高性能计算分析软件ICE-SDEM。ICE-SDEM是一款基于离散元、有限元和计算流体力学的多介质耦合仿真软件,具有结构弹塑性动力学分析、海冰破坏力学分析及流固耦合分析功能。软件具有丰富的极地复杂冰况环境模拟功能,可实现平整冰、冰脊、冰山、碎冰等多种冰况下船舶直行、转向、尾向和斜向等多种冰区操作模式下的冰载荷数值计算;该软件集成了强大的多物理场建模和耦合分析能力,在并行框架下解决了不同数值方法间多时间尺度上的计算参数传递协调性问题,建立了海洋结构、海冰、海水耦合的大规模数值分析架构,具备CPU-GPU并行计算功能,发展了基于CPU-GPU协同并行环境下的高性能算法,实现了原型尺度下船海装备冰区作业过程的动力学高效仿真。通过我国“雪龙”号和...
2023.12.19 来源: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 -
【创新在大工】环境学院科研团队在大气颗粒物形成机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12月15日,环境学院谢宏彬教授团队在大气颗粒物形成机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成果“碘氧酸增强大气硫酸颗粒物的成核”(Iodineoxoacidsenhancenucleationofsulfuricacidparticlesintheatmosphere)在国际期刊《科学》(Science)上发表。该研究提出了大气颗粒物形成的新理论,不仅推动全球二次颗粒物成因研究的进展,而且为在全球碘和硫协同排放背景下,颗粒物气候效应及健康效应的研究提供了新方向。谢宏彬教授为通讯作者之一,团队的博士后马芳芳和博士研究生张镕洁为共同作者。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而揭示颗粒物的成因,是防控大气污染及气候变化的关键。以往对颗粒物形成机制的认识,导致颗粒物的形成速率被严重低估。因此,正确揭示大气颗粒物形成的前体物及相关机制,一直是大气环境科学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和研究难点。基于上述问题,谢宏彬教授团队和国际合作者从2018年开始,历时五年时间,突破方法学难点、经过反复的实验...
2023.12.18 来源:环境学院 -
【创新在大工】我校机器人创世界纪录!
近日,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彭海军教授团队创造了一项新的世界纪录——团队研发的自主连续体机器人,命中移动靶心的距离最远,挑战成功的最远距离为30.129米,获得WRCA世界纪录认证。夯实基础申请挑战连续体机器人通过颠覆传统刚性机械臂的结构设计,使其自身具备极高的灵活性和柔顺性,在受限空间非结构环境以及人机安全交互任务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OC(英)、Tesla(美)以及Festo(德)等企业都在对此领域进行研究和应用。团队立足多体动力学与计算最优控制理论,已在连续体机器人的机理建模、多模感知、运动控制、数字孪生四大关键技术上取得阶段性突破,相关研究成果在日内瓦发明展、共融机器人、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等多项世界级或国家级赛事中屡获佳绩,深受来自科研、企业与国防等多方专家的广泛关注与认可。针对连续体机器人采用视觉反馈追踪远距离动态目标技术,团队提出了一种新的视觉伺服高精度动态目标追踪方案,并向WRCA世界纪录认证发出挑战...
2023.12.05 来源:大连理工大学官微 -
【创新在大工】 材料学院科研团队在新型高性能磁流变液的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近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董旭峰教授课题组在新型高性能磁流变液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成果以“平衡的魔鬼三角:基于跨尺度颗粒、具备优异综合性能的磁流变液”(Balanceddeviltriangle:Asatisfactorycomprehensiveperformancemagnetorheologicalfluidswithcross-scaleparticles)为题在材料领域著名期刊《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FunctionalMaterials)上发表。研究成果为重要工程结构在复杂振动环境下的智能减振提供一种综合性能优异的智能材料。磁流变液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智能材料,特别适用于结构智能减振领域。目前磁流变液的剪切屈服强度、沉降稳定性和零场粘度等关键性能指标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如何平衡这些关键性能指标、开发综合性能优异的磁流变液是制约结构智能减振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也是智能材料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该研究团队基于跨尺度磁性颗粒开发了综合性能优异的磁流变液,实现了剪切屈服强度、沉降稳定性和零场粘度...
2023.11.27 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创新在大工】能动学院姜孝谟教授团队在湍流智能控制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近日,能源与动力学院姜孝谟教授团队在深度强化迁移学习对复杂流体控制方面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成果基于深度强化迁移学习的高雷诺数条件下钝体流动的主动控制(DeepreinforcementtransferlearningofactivecontrolforbluffbodyflowsathighReynoldsnumber)在流体力学国际顶刊《流体力学杂志》(JournalofFluidMechanics)发表。文章第一作者为王志成副教授,除了姜孝谟教授,合作者还包括西湖大学范迪夏教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MichaelTriantafyllou教授和布朗大学(Brown)的美国工程院院士GeorgeKarniadakis教授。湍流是自然界和工业中最常见的流体形态,对其进行精准控制不仅可以深化对自然界湍流的科学认知,还可以在航空、航天、能源、石油等重要工业民用中避免湍流危害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流体智能控制成为当前流体力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方向。团队采用自主研发的高置信度高精度谱元法湍流求解器,对雷诺(Reynolds)...
2023.10.23 来源:能源与动力学院 -
【创新在大工】机械工程学院马广义教授成果被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选为封面文章
近日,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ofMaterialsScience&Technology以封面文章刊发了我校机械工程学院马广义教授关于超高强铝合金增材制造的最新研究成果“Enhancedhigh-temperaturemechanicalpropertiesoflaser-archybridadditivemanufacturingofAl-Zn-Mg-Cualloyviamicrostructurecontrol”。作为可沉淀强化的轻质材料,Al-Zn-Mg-Cu合金因其高比强度、高损伤容限和优异的可加工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由于Al-Zn-Mg-Cu合金较大的凝固区间,热膨胀系数高,开裂敏感性大,熔体流动性差,导热系数高等本征性质,激光增材制造快速熔凝过程中易出现热裂纹缺陷;电弧增材制造热输入较大,熔池凝固速率较小,但高热输入会促进粗大晶粒、气孔以及元素偏析的形成,导致力学性能降低与各向异性。因此,现有的单一激光或电弧增材制造Al-Zn-Mg-Cu合金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略的问题和挑战。马广义教授师从机械工程学院吴东江教授,长期开展轻质合金增材制造研究,创新...
2023.10.13 来源:机械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