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用好科研助理岗位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创新谈科研助理有助于将科研人员从一些基础性、支撑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帮助他们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研究关键科研项目中去前不久,在大连理工大学担任科研助理的闫思杨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发表论文。从2018年开始,闫思杨就加入该校刘家旭教授团队,不断拓展双光束原位透射红外表征方法的应用。她参与搭建的红外实验室拥有4台仪器、10个原位池,最高可在850摄氏度条件下实现工况条件下的原位表征,从而揭示真实工业反应过程中的微观变化。2020年6月,科技部、教育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所承担的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面向高校毕业生设立科研助理岗位。近年来,各部门各地方积极出台政策,加大岗位资源挖掘和开发力度,积极招录高校毕业生参与科研工作,目前已有数十万毕业生走上了科研助理岗位。科研助理主要从事各类科研项目辅助研究、实验(工程)设施运行维护和实验技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财务等...
2025.06.28 来源:人民日报 -
【科技日报】大连理工大学:智能分子工程专业全国独有
大连理工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主任李琳“大连理工大学2025年增设的智能分子工程专业为全国独有。”近日,大连理工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主任李琳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该专业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人工智能与分子科学的深度融合,为高端化学、新能源等领域注入新动力,通过跨学科培养战略科学家,驱动智能材料技术实现突破,助力国家关键领域发展。“目前,智能分子工程领域高端人才的需求缺口较大。”李琳介绍,大连理工大学智能分子工程专业开设在化工学院,立足分子结构的创新和智能化设计,注重新物质的功能、设计和制造的智能化。智能分子工程专业采取长周期、灵活化培养方式,由院士等高层次人才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致力于培养高性能原材料、高端化元器件、高精度传感器、高灵敏检测器等领域的“未来科学家”。2024年,大连理工大学已增设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新工科拔尖班)、储能科学与工程(新工科拔尖班)、智能制造工程(创新班)等专业。在此基础上...
2025.06.25 来源:科技日报 -
【辽宁日报·头版】“小巨人”智护海工安全
当今年第1号台风“蝴蝶”的新闻出现在手机屏幕上时,大连科迈尔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磊的思绪又一次回到2017年6月。那时,32岁的他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了国内首套张紧式外加电流阴极保护及监测系统,刚刚完成在南海陆丰13-2平台上的安装调试,就迎来了10级台风。“首套产品第一次经历台风,当时我心里还有些忐忑。到现在已经8年了,我们研制的系统始终运行稳定,对海洋石油平台的导管架保护效果良好,其性能已经超过国外同类产品,解决了海洋钢结构物防腐延寿的‘卡脖子’问题,保障了海洋工程资产安全。”刘磊自豪地对记者说。作为一家创业公司,大连科迈尔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仅用10年时间,便将自主研发的产品和技术成功应用于我国四大海域的百余座导管架平台之上,成功替代国外产品。2024年,科迈尔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解决痛点走向深海钢铁与海水长期接触,会发生腐蚀现象。因此,海洋平台、海上风电、海底管道、大型船舶等钢质结构必须解决...
2025.06.25 来源:辽宁日报 -
【中国教育报】郭旭院士:探索无界 育才有道
6月13日,第三届软件创新发展大会在武汉光谷举行。在这场围绕关键软件自主创新、AI技术深度赋能等前沿领域的会议上,一位中年学者结合我国工业软件自主可控的战略需求,作了深入探讨人工智能与CAE技术的深度融合路径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主题报告,引发了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和企业各方的深入思考与讨论。郭旭在办公室。学校供图这位中年学者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旭。多年来,郭旭牵头我国多项重大CAE软件攻关项目,先后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以及全国创新争先奖等,并荣获了“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做科研,就要以国家的需求为导向”2021年5月,“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了中国人的印记,标志着我国星际探测征程迈出了重要一步,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祝融号”火星车结构设备板研制过程中,郭旭带领团队基于独创的移...
2025.06.25 来源:中国教育报 -
【央广网】“主教材+数字资源包” 大连理工大学发布国内首部《大学生数字素养》教材
央广网大连6月23日消息(记者郅怡婧见习记者谢继玥)近日,国内首部《大学生数字素养》教材发布暨揭幕仪式在大连理工大学举办。该教材是国内首部系统化的大学生数字素养教材,内容聚焦技术浪潮下,大学生数字生存困境,创新采用“主教材+数字资源包”的立体化呈现形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体系,为数字素养教育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新路径。《大学生数字素养》主编张橦副教授介绍数字素养教材的研发突破(央广网发受访单位供图)据悉,《大学生数字素养》教材由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张橦副教授和武文颖教授团队主编,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字素养全球参考框架为蓝本,结合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构建“数字意识-数字技能-数字责任-数字知识-专业发展”五大维度理论框架。内容、方法双创新:内容上直击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十大核心痛点,通过真实案例、互动练习和情景模拟等方式,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真正破解大学生数字时代的生存困境;方法上则采用...
2025.06.23 来源:央广网 -
【科技日报】赵云鹏: 为“蓝色粮仓”编织安全网
赵云鹏(左二)带领团队做网箱试验。受访者供图最近,大连理工大学海岸与海洋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赵云鹏正带领团队开展“黄渤海离岸工程化大型设施智能养殖模式与装备”项目。这项研究聚焦黄渤海高经济鱼种养殖,致力于构建低成本、智能化的养殖设施装备体系。为验证研究成果,他时常乘船前往深远海养殖区。船体在连绵巨浪中不断颠簸,而这位与风浪为伴的科研人员,迎“浪”而上,为“蓝色粮仓”编织安全网。“科技成果要服务人民”自幼在海边长大的赵云鹏,对蓝色世界无限向往。2002年,他师从我国著名港口工程专家、大连理工大学教授李玉成,踏上海洋及近海工程的研究征程。本世纪初,我国海洋设施养殖工程研究尚处起步阶段,李玉成指导赵云鹏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在恩师的引领下,赵云鹏锚定目标,秉持“科技成果要服务人民”的理念,奔走在实验室与海岸线之间。赵云鹏团队成员马超说:“赵老师带领团队扎根一线,与养殖户同吃同住,用科技帮助他们解决...
2025.06.23 来源:科技日报 -
【科学网】科学家开发出兼具“三高”的新型软磁高熵合金
近日,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卢一平团队在软磁高熵合金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该研究针对传统软磁材料力学性能与软磁性能相互矛盾的问题,基于高熵合金的设计思想,创新性地提出了负混合焓设计策略,成功开发出兼具高饱和磁化强度、高强度与高塑性的新型软磁高熵合金。相关成果发表在《今日材料》上。软磁材料是指易于磁化和退磁的磁性材料。高性能软磁材料是现代电气电子工业的基石,广泛应用于电力、电子、交通、信息等领域。其通过高效、低损耗地传导和变换磁能,可以实现电能-磁能-机械能的高效传输、转换和利用。传统软磁材料虽具有低矫顽力、高磁导率等优点,但普遍存在强度低、脆性大等问题,难以满足高应力载荷环境的服役要求。这类材料的设计需具备高饱和磁化强度以满足轻量化设计,低矫顽力降低能量损耗,高强度防止材料变形,高塑性预防灾难性失效。材料的强化机制主要有固溶强化、沉淀强化、位错强化和晶界强化等,这些强化机制的引入会降低铁磁性...
2025.06.21 来源:中国科学报 -
【中国教育报】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工作 推动学习教育取得实效
近日,教育部直属高校“扎实开展学习教育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座谈会在京举行,12所高校作交流发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交流直属高校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进展成效,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确保学有质量、查有力度、改有成效,推动学习教育成果持续转化为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和三年行动计划的有力举措。本报分两期摘登发言,敬请关注。——编者坚决扛起主体责任跟进部署扎实推进中共大连理工大学委员会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坚决落实党中央及教育部党组相关部署,坚决扛起主体责任,指导带动基层党支部和师生党员高质量开展学习教育。一是建立健全纵横结合的责任体系,将主体责任牢牢扛在肩上。健全“三纵四横”的串并联工作机制,纵向上,立足“学校党委—二级党组织—基层党支部”三位一体的组织体系,学校党委示范引领,推动各级党组织履行主体责任和党组织书记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横向上,按照党员领导...
2025.06.17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