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AI赋能微专业建设 辽宁省本科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加速发展
7月13日至14日,“辽宁省AI赋能微专业建设工作推进会暨辽宁省本科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推进会”在大连举办。辽宁省AI赋能微专业建设工作推进会现场超星泛雅集团供图会上,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张弛表示,未来,大连理工大学将联合省内各高校、龙头企业,成立“省高校微专业共建行动联盟”,助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辽宁省教育厅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教育部要求高校围绕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建设急需紧缺型和应用技能型微专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通过人工智能与优势学科交叉融合,提升了微专业的时代性和精准度,未来应进一步推动微专业建设,深化人工智能与学科交叉融合,提升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模式,形成高质量人才培养新格局。会上举办了“省高校微专业共建行动”启动仪式。该联盟由大连理工大学牵头,联合东北大学、辽宁大学等省内各高校共同发起,每年组织开展高校微专业建设专项工作,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新生态。会议期...
2025.07.15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 -
【科技日报】大连理工大学:自主研发AI人机问答系统进行成长答辩
“在峰岚杯文艺大赛中,我作为主演,用话剧展现科研人员探索理论真相的历程……”近日,在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教室,未来技术学院2024级学生苑景琪向屏幕中的数字人评委讲述一年来的成长经历。她正在使用学院学生创业团队自主研发的AI人机问答评价系统进行年度成长答辩。在答辩过程中,系统先解析她上传材料中的内容逻辑与表达结构,再通过语音识别技术迅速捕捉陈述信息,随后基于学院育人理念和教师形象训练而成的高度仿真数字人评委,针对陈述的关键点发起追问。图为学生成长答辩现场。“问答环节中,数字人评委针对‘在挑战和突破中丈量成长’这个信息,要求我结合事迹进行诠释。”2023级学生董可木测评后表示,“它的提问很考验测评人对陈述内容的逻辑掌握,也很考验应变能力,让我感到有些意外。”支撑系统底层运行逻辑的是该学院研制的学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将培养目标具化为“八大核心维度”,涵盖政治素养、科技创新、文体...
2025.07.15 来源:科技日报客户端 -
【辽宁日报】大连人工智能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生活
身高1.2米、体重30公斤的人形机器人迈着整齐的步伐,挥手互动、俯卧撑、踢足球等动作行云流水,还能与嘉宾对话。作为我省未来前沿产业项目,这款由大连理工大学与科技企业联合培育的科创明星,未来将深入高温、高压、有毒等高危工业环境替代人工作业,成为安全生产的“钢铁卫士”。在日前召开的大连市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大会上,机器人“智能秀”正在上演。大连艾斯克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四足机器人如“机器狗”般灵活穿梭,轻松跨越20厘米高的台阶,引来阵阵掌声。作为东北地区唯一实现软硬件全自主研发的实力派,这些机器人能在工业高危区域巡检,在灾害现场搜救,在复杂情况下完成高精度地形测绘。未来,它还能化身为导盲犬机器人,通过摄像头与传感器为视障人士护航,让无障碍出行有了新方案……“20余万名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人才储备打底,目前已构建起高新区技术策源、金普新区场景应用、其他区域特色差异化发展的人工智能产业格局。”会上,大连市...
2025.07.15 来源:辽宁日报 -
【新华网】大连理工国际青年学者交流会隆重举办 陈文彬交流青年人成才之道
渤海之滨,群贤毕至、智潮涌动。7月10日,第十届大连理工大学国际青年学者交流会暨大连全球人才创新发展交流会在大连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届大会以“新创·新智·新优势”为主题,聚焦“国家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海内外优秀人才招引等,邀请辽宁省市领导、高校科研院所代表、海内外知名专家、优秀青年学者、校友企业家参会,通过全面推介海外青年人才引进政策环境,深度分享前沿科研发展动态,开展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合作交流,推动市校协同发展,更为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和辽宁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锻造发展新优势。图为第十届大连理工大学国际青年学者交流会暨大连全球人才创新发展交流会现场九方智投控股(9636.HK)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CEO、大连理工大学杰出校友陈文彬受邀重返母校,以《愿力人生笃行不怠——青年人成才之道》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为新时代青年人才成长擘画清晰路径。省市校共递橄榄枝,人才新政联袂推介第...
2025.07.11 来源:新华网 -
【人民日报】大连理工大学青年学生团队突破航空发动机热处理难题
近日,记者从大连理工大学获悉,该校机械工程学院青年学生团队瞄准航空发动机热力处理难题,经过3年技术攻关,研发出多介质高速射流分区可控的快速冷却技术,为航空发动机中性能要求最高、制造难度最大的单体零件——高温合金涡轮盘的制造提供了关键解决方案。高温合金涡轮盘是航空发动机中单体质量最大、性能要求最高的热端零件之一,直接决定发动机的推重比和寿命。目前我国主要使用的是“被动受冷”式的油淬工艺,即将加热完成后的涡轮盘直接浸入油槽,这无法对涡轮盘的不同区域进行梯度冷却和组织调控。同时,油淬的过程中还会产生明火和大量油烟,作业环境极为恶劣。针对这一瓶颈问题,大连理工大学一支由青年学生组成的“因材施热”团队,数十次往返大连理工大学高性能精密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先进高温结构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经过数百次的试验攻关,创新提出“高速多介质射流+分区控冷”的新思路并形成三大技术。最终实验数据显示,在120...
2025.07.09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
【新华网】碳电极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刷新光电转化效率
记者7月3日从大连理工大学获悉,该校化学学院学生团队近日成功突破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提升关键技术瓶颈,研发出一种兼具高效率、高稳定性与超轻柔特性的新型电池,为临近空间卫星、无人机、飞艇等载具的能源供给提供了关键解决方案。传统硅太阳能电池因重量大、柔性差难以满足轻质、高效的能源供给要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比重低、超薄、柔性,是能源供应的理想选择。但其电极系统存在界面接触不佳、能级匹配不良两大核心技术难题。针对这些难题,大连理工大学一支平均年龄22岁的学生团队历经3年攻关,提出三大创新技术:通过“双碳层解耦喷涂技术”优化电极结构,增强界面接触并加速电荷横向传输;采用“金属单原子负载技术”精准调控碳电极局域能带结构;结合“界面耦合掺杂技术”,在功能层表面构建连续共轭体系,借助π-π堆积增强界面耦合,大幅提升电荷转移效率。团队从电极材料到电极结构,再到临近界面逐层递进开展研究。最终实验数据显示,研究刷...
2025.07.08 来源:新华网 -
【人民网】第三届工程管理前沿年会在辽宁大连举办
人民网北京7月8日电近日,第三届工程管理前沿年会在辽宁大连召开。大会以“AI赋能工程管理”主题,来自海内外的800余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高校师生深入探讨工程管理最新发展。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项昌乐表示,希望以此次大会为契机,推动人工智能与工程管理的交叉研究,进一步探索新时代工程管理新范式,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发展需求。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管理前沿》主编卢春房介绍了期刊建设及其品牌年会举办情况。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管理前沿》执行主编丁烈云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希望年会平台能够凝聚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工程管理前沿发展研究中,共同书写我国工程管理领域发展的新篇章。据悉,本次大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管理前沿》、大连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主办,还设立了“人工智能赋能工程管理”及“重大工程中的管理问题”两大特色专题论坛,同时设有工业工程与智能制造、建设工程与智能建造、能...
2025.07.08 来源:人民网 -
【科技日报】碳电极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刷新光电转化效率
科技日报讯(记者张蕴通讯员陈佳惠)记者7月3日从大连理工大学获悉,该校化学学院学生团队近日成功突破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提升关键技术瓶颈,研发出一种兼具高效率、高稳定性与超轻柔特性的新型电池,为临近空间卫星、无人机、飞艇等载具的能源供给提供了关键解决方案。传统硅太阳能电池因重量大、柔性差难以满足轻质、高效的能源供给要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比重低、超薄、柔性,是能源供应的理想选择。但其电极系统存在界面接触不佳、能级匹配不良两大核心技术难题。针对这些难题,大连理工大学一支平均年龄22岁的学生团队历经3年攻关,提出三大创新技术:通过“双碳层解耦喷涂技术”优化电极结构,增强界面接触并加速电荷横向传输;采用“金属单原子负载技术”精准调控碳电极局域能带结构;结合“界面耦合掺杂技术”,在功能层表面构建连续共轭体系,借助π-π堆积增强界面耦合,大幅提升电荷转移效率。团队从电极材料到电极结构,再到临近界面逐层递进...
2025.07.08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