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报】碳电极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刷新光电转化效率
科技日报讯(记者张蕴通讯员陈佳惠)记者7月3日从大连理工大学获悉,该校化学学院学生团队近日成功突破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提升关键技术瓶颈,研发出一种兼具高效率、高稳定性与超轻柔特性的新型电池,为临近空间卫星、无人机、飞艇等载具的能源供给提供了关键解决方案。传统硅太阳能电池因重量大、柔性差难以满足轻质、高效的能源供给要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比重低、超薄、柔性,是能源供应的理想选择。但其电极系统存在界面接触不佳、能级匹配不良两大核心技术难题。针对这些难题,大连理工大学一支平均年龄22岁的学生团队历经3年攻关,提出三大创新技术:通过“双碳层解耦喷涂技术”优化电极结构,增强界面接触并加速电荷横向传输;采用“金属单原子负载技术”精准调控碳电极局域能带结构;结合“界面耦合掺杂技术”,在功能层表面构建连续共轭体系,借助π-π堆积增强界面耦合,大幅提升电荷转移效率。团队从电极材料到电极结构,再到临近界面逐层递进...
2025.07.08 来源:科技日报 -
【大连日报】探营海创周 国家级平台开启科技精英“机会之窗”
不久前,全球首艘智能研究与教学实训两用船“新红专”轮从大连起航南下巡展,成功完成狭窄水道自主航行及岸基远程驾控测试,实现智能航行的全新技术突破。7月4日下午,记者来到支撑“新红专”轮船岸协同智能航行技术的岸基“数字大脑”,国内首个功能完备的智能船岸基数智运控中心——大连海大智龙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监控大屏幕,当时正停靠海口某港的“新红专”的实时卫星图像仿佛触手可及。如果获得船方的授权,在这个远在数千公里外的运控中心,即可实现该船的航行、维护等远程精准驾控。该项技术也标志着我国船舶智能化水平达到世界前沿。在记者同日造访的大连艾斯克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形成了腿足式机器人和轮式机器人组成的移动机器人产品线,并不断在工业制造、医疗卫生等领域拓宽应用场景。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实现主导产品量产,是公司目前面临的首要目标。以上两家公司都是借助海创周平台落地大连的项目,也是借助这一国家级引才平台,...
2025.07.07 来源:大连日报 -
【科学网】第三届工程管理前沿年会召开
7月5日~6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管理前沿》、大连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主办,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承办的第三届工程管理前沿年会在大连召开。大会聚焦“AI赋能工程管理”主题,深入探讨工程管理最新发展,来自海内外的800余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高校师生参会。年会现场大连理工大学供图开幕式上,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项昌乐在致辞中表示,希望以此次大会为契机,推动人工智能与工程管理的交叉研究,进一步探索新时代工程管理新范式,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发展需求。《工程管理前沿》主编卢春房介绍了期刊建设及其品牌年会举办情况。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高自友理事长分析了人工智能赋能工程管理的价值,倡议聚焦技术融合路径开展前沿探索。大会期间,《工程管理前沿》第二届编委会主编胡文瑞,副主编向巧,以及柴洪峰、王自力、阿诺德·图克、方东平和胡祥培等期刊编委分别围绕工程、航空、金融、能源管理、人工智能等主题作了主旨报告,分...
2025.07.07 来源:科学网 -
【新华网】20国留学生辽宁“打卡”感受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图景
新华网沈阳7月2日电“这里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创新创业景象,这种豁达乐观又拼搏奋进的状态,恐怕就是中国东北特有的地域文化。”来自大连理工大学的留学生罗伊在活动后兴奋地分享感受。近日,以“感悟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中国式现代化辽宁篇章”为主题的“感知中国”社会实践和文化体验活动在辽宁展开。来自俄罗斯、澳大利亚等20个国家的30余名留学生集结沈阳,以国际视角感受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新征程。本次活动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主办、大连理工大学承办,旨在为留学生打开一扇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进一步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实践团队在5天时间内先后走访了7家极具代表性的单位。他们走进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沈阳软件园、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亲眼见证中国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踏入沈阳星光新材料有限公司、沈阳飞行船数码喷印设备有限公司,感受新质生产力在东北全面振兴进程中迸发的强大动能;参观...
2025.07.02 来源:新华网 -
【光明日报】新方法助力飞机结构新设计
【瞧!我们的前沿科技】本报大连7月1日电(记者吴琳)历经多年攻关,大连理工大学科研团队成功破解了复杂约束下飞机主承力结构力学分析科学难题,实现了飞机结构设计的范式创新,有力支撑了我国飞机主承力结构快速研制。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结构力学期刊《国际固体与结构杂志》。飞机主承力结构宛若“钢铁脊梁”,外形轻薄如翼,却要能扛得住机身在天上“翻跟头”的千钧之力。长期以来,飞机结构设计受限于设计师的“祖传经验”和计算机的“海量计算”。大连理工大学飞机轻质高承载敏捷设计团队直面上述挑战,基于在板壳力学理论研究中的扎实积累,与飞机设计师组成“最强CP”。团队发现,传统飞机结构设计采用的分析方法难以兼顾效率和精度,这是制约结构高效设计的“症结”所在。团队历经数千次理论推演与试验验证,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最终以独创的辛叠加方法,成功破解了复杂约束下飞机主承力结构力学分析科学难题,结构设计时间由30天大幅降至5天以内...
2025.07.02 来源:光明日报 -
【人民日报】20国留学生“打卡”辽宁,感受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图景
近日,以“感悟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中国式现代化辽宁篇章”为主题的“感知中国”社会实践和文化体验活动在辽宁展开。来自俄罗斯、澳大利亚等20个国家的30余名留学生集结沈阳,踏上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辽宁篇章的主题旅程,以国际视角感受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新征程。本次活动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主办、大连理工大学承办,旨在为留学生打开一扇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进一步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实践团队在5天时间内先后走进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沈阳软件园、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亲眼见证中国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踏入沈阳星光新材料有限公司、沈阳飞行船数码喷印设备有限公司,感受新质生产力在东北全面振兴进程中迸发的强大动能;参观中国工业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触摸老工业基地向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脉络;探访大连理工大学校友(沈阳)创业中心,领略这片土地上蓬勃的创新创业活力。留学生们在沉浸式体验中...
2025.07.02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
【中国日报网】大工留学生感知中国感悟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
6月25日至29日,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主办、大连理工大学承办的“感知中国”社会实践与文化体验活动举办。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大连医科大学三校来自俄罗斯、澳大利亚、蒙古等20个国家的30余名国际学生集结沈阳,踏上了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辽宁篇章的主题旅程,以国际视角感受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新征程。实践团队在5天时间内先后走访了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沈阳软件园、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沈阳星光新材料有限公司、沈阳飞行船数码喷印设备有限公司、中国工业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大连理工大学校友(沈阳)创业中心等7家单位,带着满满的收获结束旅程。来自也门的硕士生MARWAN说,东北地区曾经很像一个家庭里不计回报、一心付出的长子。“冶金、机械这些重工业是发展中国家必不可少的支柱产业,但如今这片热土在新的世界格局下如何焕发生机,避免沦落为部分发达国家境内常见的‘铁锈带’废土,我想中国已经给出了参考答案。”在辽宁省...
2025.07.01 来源:中国日报网 -
【人民日报】锚定“四个面向”,科技创新加速跑(一周科技观察)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是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四个面向”使命。回望近期科技进展,处处可见科技工作者锚定“四个面向”,持续在科技领域深入探索的使命担当。宇宙探索、量子技术等前沿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载人飞船研制再上台阶。前不久,我国成功组织实施“梦舟”载人飞船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对飞船的逃逸救生分系统及相关大系统进行综合考核。量子研究也再添新利器。我国首款面向千比特规模设计的超导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正式交付多家科研与产业单位。作为服务于“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机的核心设备,该系统将为多家机构提供累计超5000比特的测控服务。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对二甲苯是生产化工产品的关键原料。安徽工业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日前研发出一种全新催化剂,成功以二氧化碳和氢气为原料直接合成对二甲苯,...
2025.06.30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