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报】为我国高土石坝工程抗震研究“开疆拓土”——追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工结构工程专家孔宪京
10月22日,科技日报要闻版“弘扬科学家精神”专栏发布通讯文章《为我国高土石坝工程抗震研究“开疆拓土”——追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工结构工程专家孔宪京》,追忆我校党委原常务副书记、建设工程学院教授孔宪京院士科研报国事迹。“今年5月,孔院士病情加重,却仍然牵挂项目结题情况。我赶到上海,在他病床前做了验收前的汇报,那时院士只能以点头或摇头回应……”10月20日,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院水利工程系教授刘君在追忆与恩师的最后时光时几度哽咽。“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我想一想,明天告诉你……”这是孔院士留下的最后一句话。现在,我们已无从得知孔院士心中的答案。2024年9月10日,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工结构工程专家、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原常务副书记孔宪京因病去世,享年72岁。他是我国高土石坝和核电厂工程抗震研究领域的重要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虽然再也无法给出生命意义的答案,但却留下了累累的科研...
2024.10.22 来源:科技日报 -
【中国化工报】棉纤维无盐染色技术开发成功
本报讯近日,由大连理工大学张淑芬教授团队开发的棉纤维无盐绿色染色技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召开“百公斤级无盐染色放大实验”见证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攻克了棉纤维无盐染色的技术难题,实现活性染料染色无机盐的零使用,对产品质量提升、后续废水处理有极大帮助。棉纤维印染行业主要采用活性染料染色,依靠添加无机盐促染,但存在无机盐用量大、耗水量多、染料固色率低、废水化学需氧量(COD)高、色度高等问题,后续治理难度大,资源能源浪费严重。而新疆作为我国棉花生产基地,水资匮乏,生态环境脆弱,难以承受大量无机盐排放。这造成了企业脱盐处理成本高,严重制约了新疆棉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故而新型无盐染色技术研发迫在眉睫。2023年,大连理工大学张淑芬教授团队棉纤维无盐绿色染色技术获批,在新疆开展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并获成功,实现了100和200千克棉织物的无盐染色,染料固色率达到95%以上,颜色鲜艳且均匀、色牢度优异。鉴于新疆本...
2024.10.20 来源:中国化工报 -
【人民日报·头版】在创新实践中增本领、长才干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提出殷切希望。殷殷关怀,深深期许。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激励人心、催人奋进,大家纷纷表示,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加强青年创新人才培养,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智慧和力量。“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我内心十分激动,也更加坚定了科研报国的志向。”本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博士生伍宗誉带领团队开发的深病灶检测定位技术获得金奖,“得益于本次大赛提供的平台,我们与全国多所高校医学院和医疗企业洽谈合作,为产品迈入更广阔的应用场景提供了助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医疗领域,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提供更多创新方案。”“用在课堂和实验室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创新实践中增本领、长才干”“在互学互鉴中增进中外青年的友谊”……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
2024.10.18 来源:人民日报 -
【央广网】大连英歌石科学城开城运营:未来之城乘势而上
央广网大连10月16日消息(记者王松于芳菲)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建设科学城已成为各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抓手。历经600余天建设,10月15日,大连英歌石科学城开城运营,这被看作是“大连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英”姿初现(央广网发王华摄)2021年,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沈阳浑南科技城、大连英歌石科学城建设,提升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水平”。大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举全市之力高水平规划建设英歌石科学城”。2022年1月,英歌石科学城开发建设全面启动;4月出台《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英歌石科学城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9月,新一批实验室开工建设,拉开了科学城建设的序幕。历经600余天建设,如今的英歌石科学城基本实现“两年见雏形”目标,“英”姿初现。截至目前,英歌石科学城34万平方米实验室项目实现封顶;17万平方米实验室工艺项目、16万平方米科技服务配...
2024.10.16 来源:央广网 -
【辽宁日报官微】全球首款!
日前,记者从大连理工大学获悉,该校青年学生科研团队历经3年,研发制造出全球首款海上多功能应急防护服。
2024.10.16 来源:辽宁日报 -
【科技日报】不用抗生素,水产养殖也能防治“细菌病”
团队成员在辽宁省庄河市海洋村同养殖户观察交流使用“海康宝”后的水产养殖情况10月10日,在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双台沟村的大连天正实业有限公司养殖场内,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硕士生王楷翔团队正在查看“海康宝”系列产品试用情况。“与去年同期相比,使用‘海康宝’系列产品后,水产生物的患病率下降了30%,饲料使用成本减少了5%左右。”王楷翔说。目前,其所在团队已突破包括多联多价抗原技术、壳聚糖—海藻酸钠包被技术等在内的多项卵黄抗体领域技术,累计申请国家专利8项,发表相关SCI论文6篇,令水产养殖不用抗生素也可以防治“细菌病”。研发绿色、安全、高效的抗生素替代品团队指导老师、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李晓宇介绍,仅在大连,每年海洋生物因细菌性疾病感染带来的经济损失就达数十亿元,主要涉及大菱鲆、海参等高价值养殖物种。鳗弧菌病、迟缓爱德华菌病、溶藻弧菌病等由细菌引发的病症,常常导致养殖鱼类严重感染。感染后,...
2024.10.15 来源:科技日报 -
【中国科学报】棉纤维无盐染色技术完成百公斤级放大实验
专家们在参观设备现场。受访者供图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张淑芬团队开发的棉纤维无盐绿色染色技术2023年获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乌昌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近日,该项目召开了“百公斤级无盐染色放大实验”见证会,会上宣布项目实现了100和200公斤棉织物的无盐染色,染料固色率达到95%以上,颜色鲜艳且均匀,色牢度优异。我国是纺织印染大国,棉纤维印染行业主要采用活性染料染色,添加无机盐促染。但无机盐用量大、耗水量多,染料固色率低、色度高,治理难度大,资源能源浪费严重。新疆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大量无机盐不能排放,企业必须进行高成本脱盐处理,严重制约棉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新型无盐染色技术的研发迫在眉睫。专家一致认为,张淑芬团队的项目成功攻克了棉纤维无盐染色的技术难题与瓶颈,实现活性染料染色无机盐的零使用,对产品质量的提高、后续废水的处理有极大帮助,能够做到产业化应...
2024.10.14 来源:中国科学报 -
【科技日报】世界首座风浪流联合深水实验室主体结构全部完工
9日,记者从大连理工大学获悉,该校深海工程创新实验基地所有主体结构全部完工,部分办公楼和综合实验水池已完成主体建设,水池外主体结构施工至±0。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世界首座风浪流联合深水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深海工程创新实验基地效果图。大连理工大学供图据了解,今年以来,大连理工大学加快推进深海工程创新实验基地项目建设,打造世界首座风、浪、流联合深水实验室,将使我国拥有当代世界一流的全面模拟海洋环境的新型海洋与船舶深水试验水池。大连理工大学深海工程创新实验基地项目负责人陈广介绍,深海工程创新实验基地项目总用地面积1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100平方米,由大连理工大学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共同投资建设。项目将建成世界首座风浪联合深水实验室,具备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风浪联合实验功能,可以实现对复杂海洋动力环境的有效模拟,以及极端海洋动力环境与工程结构作用的精准实验。中建安装集团有限公司项目执行经理孙博文介绍,深海...
2024.10.09 来源:科技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