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教育报】项昌乐:高质量党建引领一流大学加速迈向卓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高校要充分发挥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最大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推动党的建设与学校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一流大学加速迈向卓越,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新篇章。牢固树立“围绕发展抓党建...
2024.10.08 来源:中国教育报 -
【中国日报网】为我国高土石坝工程抗震研究“开疆拓土”
“今年5月,孔院士病情加重,却仍然牵挂项目结题情况。我赶到上海,在他病床前做了验收前的汇报,那时院士只能以点头或摇头回应……”10月20日,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院水利工程系教授刘君在追忆与恩师的最后时光时几度哽咽。“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我想一想,明天告诉你……”这是孔院士留下的最后一句话。现在,我们已无从得知孔院士心中的答案。2024年9月10日,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工结构工程专家、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原常务副书记孔宪京因病去世,享年72岁。他是我国高土石坝和核电厂工程抗震研究领域的重要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虽然再也无法给出生命意义的答案,但却留下了累累的科研硕果。“他成天‘泡’在实验室和办公室”孔宪京于1977年考入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1983年,他从大连工学院水利系水利工程建筑专业硕士毕业后留校工作,其后获得该校水工结构博士学位。1990年、1992年,他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
2024.10.23 来源:中国日报网 -
【大连日报】大工推出校园免费共享自行车
离校带不走、损坏不想要……大学校园内的废弃自行车应如何妥善处理?近日,大连理工大学创新推出“DUT·随心骑”免费共享自行车,将校内积压的废弃自行车统一维修和涂装后,免费提供给校内师生共享骑行,变废为宝,倡导绿色出行,共建文明校园。大连理工大学将校内多年积压的废弃自行车集中存放、集中公告后,从中挑选出外观相对较新、质量相对较好的75辆,请专业自行车厂商对车辆零部件进行维修保养和安装更换,统一配备夜间照明、可反射机动车灯光的尾灯,并统一喷涂颜色和“DUT·随心骑”标志。经过检测安全可靠的车辆,在校园内陆续投入使用。大连理工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每年有近千辆废弃自行车无人认领,为充分利用资源,学校决定将其逐步改造为共享自行车,供校内师生免费使用。首批“DUT·随心骑”车辆投放后,师生反响热烈,使用率很高。未来,学校将根据使用情况适时增加共享自行车数量,加强车辆管理和维护,并进一步探索校内出行方式,共建绿...
2024.10.23 来源:大连日报 -
【光明日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学科论坛举行
近日,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第63次学科论坛在大连举行。本次论坛由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和大连理工大学联合主办,以“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150余人参加。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清华大学肖贵清教授,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会长、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钟明华教授,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佘双好教授等九位知名专家结合论坛主题作主旨报告。大会发言环节,学者们分别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的文明趋向”“坚持以制度创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深刻理解‘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等问题进行了系统阐释,为深刻理解和把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参会人员在分论坛研讨环节,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全...
2024.10.22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
【科技日报】为我国高土石坝工程抗震研究“开疆拓土”——追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工结构工程专家孔宪京
10月22日,科技日报要闻版“弘扬科学家精神”专栏发布通讯文章《为我国高土石坝工程抗震研究“开疆拓土”——追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工结构工程专家孔宪京》,追忆我校党委原常务副书记、建设工程学院教授孔宪京院士科研报国事迹。“今年5月,孔院士病情加重,却仍然牵挂项目结题情况。我赶到上海,在他病床前做了验收前的汇报,那时院士只能以点头或摇头回应……”10月20日,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院水利工程系教授刘君在追忆与恩师的最后时光时几度哽咽。“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我想一想,明天告诉你……”这是孔院士留下的最后一句话。现在,我们已无从得知孔院士心中的答案。2024年9月10日,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工结构工程专家、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原常务副书记孔宪京因病去世,享年72岁。他是我国高土石坝和核电厂工程抗震研究领域的重要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虽然再也无法给出生命意义的答案,但却留下了累累的科研...
2024.10.22 来源:科技日报 -
【中国化工报】棉纤维无盐染色技术开发成功
本报讯近日,由大连理工大学张淑芬教授团队开发的棉纤维无盐绿色染色技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召开“百公斤级无盐染色放大实验”见证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攻克了棉纤维无盐染色的技术难题,实现活性染料染色无机盐的零使用,对产品质量提升、后续废水处理有极大帮助。棉纤维印染行业主要采用活性染料染色,依靠添加无机盐促染,但存在无机盐用量大、耗水量多、染料固色率低、废水化学需氧量(COD)高、色度高等问题,后续治理难度大,资源能源浪费严重。而新疆作为我国棉花生产基地,水资匮乏,生态环境脆弱,难以承受大量无机盐排放。这造成了企业脱盐处理成本高,严重制约了新疆棉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故而新型无盐染色技术研发迫在眉睫。2023年,大连理工大学张淑芬教授团队棉纤维无盐绿色染色技术获批,在新疆开展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并获成功,实现了100和200千克棉织物的无盐染色,染料固色率达到95%以上,颜色鲜艳且均匀、色牢度优异。鉴于新疆本...
2024.10.20 来源:中国化工报 -
【人民日报·头版】在创新实践中增本领、长才干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提出殷切希望。殷殷关怀,深深期许。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激励人心、催人奋进,大家纷纷表示,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加强青年创新人才培养,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智慧和力量。“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我内心十分激动,也更加坚定了科研报国的志向。”本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博士生伍宗誉带领团队开发的深病灶检测定位技术获得金奖,“得益于本次大赛提供的平台,我们与全国多所高校医学院和医疗企业洽谈合作,为产品迈入更广阔的应用场景提供了助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医疗领域,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提供更多创新方案。”“用在课堂和实验室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创新实践中增本领、长才干”“在互学互鉴中增进中外青年的友谊”……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
2024.10.18 来源:人民日报 -
【央广网】大连英歌石科学城开城运营:未来之城乘势而上
央广网大连10月16日消息(记者王松于芳菲)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建设科学城已成为各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抓手。历经600余天建设,10月15日,大连英歌石科学城开城运营,这被看作是“大连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英”姿初现(央广网发王华摄)2021年,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沈阳浑南科技城、大连英歌石科学城建设,提升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水平”。大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举全市之力高水平规划建设英歌石科学城”。2022年1月,英歌石科学城开发建设全面启动;4月出台《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英歌石科学城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9月,新一批实验室开工建设,拉开了科学城建设的序幕。历经600余天建设,如今的英歌石科学城基本实现“两年见雏形”目标,“英”姿初现。截至目前,英歌石科学城34万平方米实验室项目实现封顶;17万平方米实验室工艺项目、16万平方米科技服务配...
2024.10.16 来源:央广网